奥一新闻追踪报道
深圳中小学研学活动深度调查 后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舆论持续发酵
该调查随后登上同城热搜
如何护航研学活动健康发展
成为网友关切
评论
《研学这块蛋糕,还请切得体面点!》
“参加研学是有学分的”,日前,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组织外出研学不仅费用高,学校还通过与学分挂钩进行变相强制,南都·奥一新闻暗访发现,研学机构存在“可以向家长报高价,而实际向家委收取低费用”的情况,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针对研学的一份实施方案在意见征求三年后一直未落地,草案曾明确“应确保家长在研学路线、收费标准、承接机构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”。
没了张屠户,难道还真的得吃带毛猪? 研学这种事并不新鲜,不是非得通过文件才能形成规范 。可以想见,深圳市教育局针对本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拟出台的实施方案,各项细节可能会更为详尽、周全。但在此之前,特别是在具体城市的实施方案三年难产的情况下,研学就完全没法操作、无据可依?
事实上,从2013年教育部首次提出“研学旅行”概念,到2016年11月,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出台 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 ,研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规范可以说已具雏形。而在该文件中,就明确要求“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”,提到要“通过家长委员会、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” 保障家长对研学活动的知情参与 ,文件同时 强调研学活动的公益性原则 ,明示“ 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 ,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”。
在地方性的实施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的前提下,就应当遵循国家层面的规范意旨 ,而且如果“下位法”有违“上位法”的具体规范,也同样会因为等级差异而失效,这是最基本的规范效力规则。
所以说,即便真的出现地域性的实施方案迟迟不见落地的状况,也绝 不意味着最基本的程序规范、权利保障就少了依据 。家长在研学活动的组织、成行过程中,是否能知情和参与,而不仅是埋单, 关键在于更大层面的家校互动氛围、机制是否健全和有效 。
毋庸讳言,研学活动对哪一方来说都是块不小的蛋糕,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种利益牵绊,选谁不选谁,在哪个环节、哪个人那里过一手,包括具体定多少钱等等,都是个非常有讲究、有门道的问题。而据南都·奥一新闻的调查,在深圳热门的湖南研学旅行,相似的研学路线及时间,有的学校1000多元,也有学校则2000多元,而更有研学机构表示“可以在给家长的通知书上写一个较高的价格,而向家委实际收取较低价格”。
按照此番引发争议的“深圳三高”的回应,不仅研学旅行自愿参加,而且“学校全程不参与细节商讨,收费等问题由家委负责”,这个说法也非常符合很多涉家校争议事务的常规切口。而家长对家委会的行为表达异议,可能也是涉事家长群体的参与意识、权利意识的反映。
家委会在家校互动中的角色尴尬,按理说,家委会的民主化议事规程,对身在其中的家长群体而言,从来不是无关紧要,不该只在出现纠纷、引发热议的时候才想起来。 家委会不是个别家长维护校方关系的工具 ,家委会作为学校诸多具体事务的对接、承办主体, 其代表学生、家长权益与校方交涉的功能不能自我弱化 。
作为家校互动的重要载体和依靠, 家委会的具体行为、决策方式以及议事氛围,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。教育不只在课堂,教育也发生在学校生活的细枝末节。有样学样,你怎样,孩子们也会耳濡目染,体会和见证暗箱操作的社会现实,他们接受到那些扭曲的价值观。研学可能还没出发,但教育却已然在路上……
无论是从研学的初衷、家校良性互动,还是公共议事规则以及教育的本质来说, 研学这块蛋糕,都是切得尽量体面点比较好 。
来源:南方都市报
视频:罗骏贤
设计:郑柏琪 梁雪儿
编辑:林紫雯